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9年4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探访亚洲第一家新闻主题博物馆

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2019-04-04

博物馆|香港|VLOG

作者:方可成


【不想看文字的朋友,扫码直接看视频~👇】


上周短暂到访香港,抽空去了一趟刚刚建成开放的香港新闻博览馆。


这是亚洲第一家以新闻为主题的博物馆。和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(Newseum)比起来,香港新闻博览馆的面积要小了不少,关注点也更加聚焦于香港本土。无论是想要了解香港媒体的发展,还是想要透过媒体的视角来回顾近百年来的香港历史,这个主题博物馆都值得一逛。


香港新闻博览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,地址位于中环半山,最近的地铁站是上环,出了地铁之后需要爬一阵子台阶,锻炼一下身体。



博览馆所在地也颇有历史渊源。它曾经是一间临时布道所,孙中山先生1883年初来香港时曾经在此居住,并于1884年在此受洗成为基督徒。


后来,这里是必列啫士街街市,也就是一个菜市场。新闻博览馆保留了部分菜市场的痕迹,比如内墙上的字“蔬菜及猪牛肉部”、“地面湿滑,敬请小心”,甚至还包括一个杀鸡拔毛的“劏鸡房”。关于SARS、禽流感等疫症时期新闻报道的回顾,被安排在了劏鸡房旁边。



一进入博览馆,就能看到地上关于新闻业的名言。



“新闻是历史的初稿”这句话还被做成了冰箱贴,在纪念品商店售卖。


我把华盛顿Newseum的冰箱贴和香港新闻博览馆的冰箱贴放在了一起


展馆分为两层,一层先按照不同的媒介来讲述香港新闻史:报纸、电台、电视、新媒体。我看到了“中国新闻史”课程上曾经背过的《循环日报》《德臣西报》,也看到了日据时期的新闻审查和开天窗。



通过展出报纸排版铅字、电台记者录音机、电视台摄像机和提词器等物品,博览馆展示了记者的工作流程,也让人感慨:真是很难想象,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年代里,记者是怎样工作的。


在新媒体部分,主要是一个互动装置,参观者可以答题、发送emoji等。总的来说,香港媒体在引进数字技术方面的动作比较慢,这个于2018年底建成的展馆,也完全没有VR、AR、AI之类的热门新技术展示,馆里的几件互动装置,还是很传统的体感翻页、绿幕摄影等。



有意思的是,展馆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汶川地震报道专区,展出当时港媒的头版、电视画面,以及前线记者使用过的头盔。2008年确实是陆港关系融洽的时候,这个由香港政府支持的博览馆愿意突出这一时期的历史,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

在去博览馆之前,我很好奇的是:它会如何处理近30年来的一些敏感事件?在展馆二楼,有一个视频播放装置,可以点播香港媒体是如何报道十个重大历史事件的,其中就包括某些敏感事件。看过之后你会发现:策展者的处理是非常巧妙的,他们并没有回避这些事件,但是重点在于呈现媒体如何报道这些事件、记者在这些事件中如何工作,并没有去谈对这些事件的看法。这也是很聪明地利用了新闻职业的特点:客观记录,而非主观站队。这十则短视频也是整个展馆中我最喜欢的内容。


而展馆中我最喜欢的装置,当属一个仿制50年前的报摊——摊上摆着1969年的报纸和杂志,看摊小孩的作业本,还有一罐阿华田和一只喵,让人有穿越历史的感觉。



博览馆刚开的时候,我看到有人评价:以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和在亚洲的地位,为何不开一家“亚洲新闻博览馆”?当时我觉得这个建议有几分道理。但当真的置身香港、到访这个博览馆之后,你会发现:香港虽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,但它同时又是一座非常local(本地化)的城市。这座新闻博览馆虽然被称为“亚洲第一所”,但它只想好好地把香港本地的历史讲清楚,把香港本土的传媒文化展现出来。


能做到这一点,也就够了。大家下次到访香港的时候,不妨也来这里逛逛。


【看完了文字,还想看视频的话,请扫码~👇】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